生活 来源:工人日报 时间:2020-11-04 14:02:52
工厂女工、环卫工人、火车司机,普通劳动者网上爆红的故事,如今不在少数。他们,没有高超的拍摄技巧,没有高级的摄影设备,仅用最接地气、最简单的方式,记录自己真实的工作与生活、兴趣和爱好,却收获了数百万粉丝的点赞与追捧,成了“聚光灯”中心的“明星”与达人。用力工作、用心生活,从田间地头、从厂房车间、从工地的脚手架上,他们走进公众视线,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。
11月1日,网名叫“守山大叔”的于新伟突然发现自己在抖音上火了。
短短一天时间,他发布的诗歌朗诵《再别康桥》,冲上了平台的热搜第一,有超600万人观看,获赞34万多。
视频中,他站在黄土裸露的山坡前,身着那种工地上工人们常穿的“迷彩服”,戴着耳机,手握话筒,以极富磁性的嗓音配合幽默风趣的表情,深情地朗诵:轻轻地,我走了……
最普通的劳动者,以极富“反差萌”的方式走红网络,他不是第一个。
工厂女工、环卫工人、火车司机等等,这些普通劳动者网上爆红的故事,如今不在少数。他们,没有高超的拍摄技巧,没有高级的摄影设备,仅用最接地气、最简单的方式,记录自己真实的工作与生活、兴趣和爱好,却收获了数百万粉丝的点赞与追捧,成了“聚光灯”中心的“明星”与达人,走向时代舞台的中央。
守山大叔的“牧野繁花”
11月2日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于新伟一再表示“意外”。
这个来自河北承德的中年男人,其实是第一次在抖音上发布关于朗诵的视频。
“我最早被网友关注,是因为唱歌。”说到唱歌,有些内向的他,打开了话匣子。
大约在十几岁时,于新伟就爱上了唱歌。“没有伴奏,就是干唱。”他回忆,那时候印象最深的一首歌是《放牛郎》。还有,电视剧放什么主题曲,于新伟就学什么。《西游记》主题曲《敢问路在何方》,成了他至今难忘的歌曲。
爱唱,没人的时候,他就唱。一唱,就从少年唱到了中年。
视频中,他表演大方,时不时用几个搞笑的表情“解构”一本正经的朗诵语气,幽默感十足。被晒得黝黑的脸,高过头顶的发际线,这个外表再“土”不过的男人,却凭借模仿张学友的《味道》、张国荣的《倩女幽魂》,唱火了直播间。
“张学友翻唱辛晓琪的《味道》,我很喜欢,因为我的声线和张学友比较接近。”
他不追星,但喜欢很多歌手。当兵的时候,战友有录音机,他曾借来反复听过刘德华的歌,也曾跑到宿舍没人的楼层录磁带,将录好的歌寄给家乡的父亲。从两年前至今,他在快手上的粉丝累积到了百万。
除了自己的快手网名“守山大叔-牧野繁花”外,他更多被网友称为“养鸡大叔”。
8年前他包过山种过树,6年前开始养过4年牛,后来打了两年工。2019年腊月,他结束了携妻带子的江西打工生活,回到老家承德开始养鸡。也就在这年腊月,他开始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发布作品。
从来没学过朗诵,只是偶尔在直播间唱歌的时候穿插一点。他模仿动物世界里赵忠祥的声音,也琢磨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《国宝档案》的解说。他说,过去的日子很苦,现在养鸡生意有了起色,家人团聚,挺开心,“我就是想守着山,养养鸡,拍拍视频”。
泥巴哥的梦想
早上八九点起床,开始一天的泥塑制作,泥巴哥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,回家后有时会剪片子,一直忙到深夜。这是他的日常。
快手上的达人泥巴哥,本名朱付军,来自河南省鹤壁市泥塑之乡浚县,泥塑在当地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。
大约两年前,他因为在快手上直播泥塑和发表泥塑视频作品,走红网络。现在,泥巴哥有400万粉丝,位居平台“顶流”行列。
但这一切来的,并不顺利。
80后的朱付军,务农之余干过保安、做过焊工,3年前因为腿部受伤,他回到老家。“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啥,刚好看到一条新闻,当地政府推广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,我就想着自己会做泥巴,试着捏了一个拖拉机,发布到了直播平台。”
没想到一夜之间,播放量就达到了200多万次。这让朱付军开始琢磨更高的目标。
“有一次去临村串门,看到那些老艺人家里都堆着很多精美的泥塑卖不出去,我觉得太可惜了,就想着能通过直播试试。”从此,他成了当地第一位通过直播带货的“主播”。
2018年至今,他已帮100多位手艺人,累计带货泥塑超10万件。
现在,泥巴哥成立工作室,他和大哥负责泥塑制作,构思段子和剧情;表哥表弟负责拍摄和剪辑。目前,泥巴哥着手在村东的老院子,建一个泥塑拍摄基地,“有主干道,分城市、农村场景,还有古代建筑、现代军事系列的泥塑等等。”泥巴哥说,这样做是想让创作更加体系化,人物也更加有连续性。
“守护老一辈人留下来的手艺,不想让这种手艺失传。”这是朱付军如此坚持的动力和梦想。
曳步舞夫妻:在阴霾中寻找一道光
几个月前,电台、报纸、网站、自媒体一波接一波地赶到一个以眼镜和制鞋为主的小村子。他们都在寻找一对在田间地头跳舞的夫妻。
今年6月,这对夫妻因为带着儿女跳舞的短视频走红网络,在他们拍摄的一段段作品中,屋前和田埂就是舞台,没有灯光和华丽的服装,只有自编自导的曳步舞和洋溢在脸上的笑容。
他们在快手名叫“小英夫妻:温州一家人”。最常见的,是两人站在一栋老旧的农村房屋前,伴着在网上花10元钱找人调快节奏的经典老歌《渴望》,跳着欢快的舞步。
彭小英今年45岁。跳舞时,她喜欢笑,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,挤得眼角的皱纹形成一条条深沟。丈夫范得多49岁,比妻子高出半头但身形消瘦,他皮肤黝黑,总是跟随妻子的节奏起舞。
有一年,范得多在去昆明打工的路上遭遇车祸,他坐在司机后面的座位,被一辆从侧面冲过来的卡车撞成重伤。后来,范得多又被诊断为抑郁症。他们去过山东、北京等地治疗。至今,家中还遗留着当年没吃完的药。
那段时间,彭小英的网名叫“再怎么烦恼也要对别人微笑”。 虽然努力保持着微笑,但家里的重担一下子都落在了彭小英身上。她一边忙着生意,一边照顾丈夫和孩子。
彭小英也有坚持不住的时候,总觉得自己的气管里有东西噎着,喘不上气。医生建议彭小英多运动,她想起之前在广场中看到有人跳曳步舞,就想着也学着跳跳。彭小英想叫上范得多一起跳,“给他找点事,分散下注意力,没准心情就能好一点。”
起初,范得多有点抗拒,但拗不过彭小英的坚持。意外的是,跳了一场舞,出了一身汗之后,他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。追赶在自己身后的阴霾,仿佛透出了一道微弱的光线。
跳舞对夫妻俩来说,付出的成本非常低。除了网购了两个可以拖着走的音响,就只需要提前在保温杯里灌上一壶水。打开网上的舞蹈教学视频,边看边模仿,丈夫跳给妻子看,妻子跳给丈夫看。奶奶梳头、挑扁担、拉风车、鸭子走路拍屁股,蛇在田间昂头行……这些他们的经历和田间的劳作场景都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。
彭小英说,“我们并没有想成为‘网红’,只想表达自己的心情,那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劳动中得到快乐,在努力中让自己活得精彩。”(记者 兰德华)
上一篇:漠视群众利益 国务院督查组通报“循环证明‘我爸是我爸’”事件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