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 来源:长沙晚报 时间:2024-10-29 11:33:32
“代下单”成省钱新姿势?
今年双11网购平台流行“凑单”“代拍” 业内人士提醒,“代下单”交易有风险,谨防诈骗新陷阱
一年一度的双11消费节已进入冲刺阶段,不少消费者又开始为满减优惠等精打细算。而现在,不愿意做“计算题”的消费者有了更简单的省钱捷径——就是找他人帮忙“代下单”。
点进社交平台,双11“凑单”“代拍”等信息目不暇接,从几十元到上百元的优惠力度格外诱人。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宣称拥有VIP等特殊渠道,可以获得比普通消费者更高的优惠,只需让其代为下单即可享受。“代下单”究竟是“一笔三赢”的好生意,还是充满风险的交易陷阱?记者对此进行了探究。
每笔都能省,万物皆可“代下单”
“代买成功,实在太划算啦,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!”小琪是一名在校大学生,她告诉记者,自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了“代下单”服务,第一次体验就让她倍感惊喜:原价40多元的某快餐品牌三件套,仅花20元便轻松拿下,省了一半的钱。
咖啡、奶茶、比萨……在购买越来越多的商品时,小琪都习惯在手机上先找“代下单”。对于今年双11她也表示,已经联系好了“代下单”商家,对方是某购物平台的VIP会员,可以对多个消费者的订单进行“凑单”,叠加专属优惠券,从而享受到平台的“最低价”。
“代下单”真有这么神奇?趁着双11促销正旺,记者也进行了尝试。
以某视频网站与购物平台的联名卡为例,其双11活动价为168元,减去官方的限时预售优惠后,到手也要158元。然而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,有商家挂出了138.8元的价格,相当于在官方价的基础上再优惠近20元。
“代下单”是否人人都可享受?记者咨询商家了解到,其所出售的联名卡仅限充值,需要有购物平台的会员开通资格,且每个用户限购一单。记者确认符合资格后下单,对方随后发来一串兑换码,记者在平台上输入显示兑换成功,可直接使用。
此外,“代下单”还渗透到了更多日常消费场景。例如,某影城的电影票标价43元,但记者联系“代下单”商家后,以40元/张的价格便进行了支付。
“单单省”的诱惑,让“代下单”的业务量水涨船高。如今在购物平台上搜索“代下单”,餐饮、快递、商超等领域应有尽有,排名前列的几家店铺销量更是超过100万。
监管不明晰,消费者易成“冤大头”
乍一看,“代下单”似乎是消费者、代下单者、商品方三家共赢的好生意。但记者注意到,该业务多采取“先付款、后下单”的模式,消费者将费用转给代下单者后,对方如何履约、是否履约,便成了监管的“真空地带”,由此产生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。
“399元一张看台票,代拍费80元,我分两次支付了479元。支付后却告诉我使用他们的账号登录需要1000元押金。”公开报道显示,在北京读研的小杰便遭遇了“代下单”骗局。通过“代下单”,他以比票面便宜几百元的价格购买了某演唱会门票,在听说要交押金时表示拒绝,对方却突然“跑路”。
“我说那还是把票退了,把钱还我,他就把我删除了,之前付的钱也没退。”小杰对此感到十分郁闷。
“代下单”优惠的来源是否正规?这是消费者关心的又一问题。“商品均来自官方渠道,全部是正品,在页面都会写清楚来源。”一位代下单者表示,自己手头的优惠多是官方赠送所得,由于“花不完”便进行出售。
记者浏览购物平台发现,许多“代下单”店铺只显示操作流程,对于优惠来源却讳莫如深。“我们主要是利用信息差赚点小钱。”另一位代下单者告诉记者,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在各大平台搜集优惠信息,抢到后再转手卖给消费者,规模并不大。对于月销上百万店铺的优惠来源,该代下单者表示不清楚。
实际上,“代下单”中隐含的交易风险,应当受到消费者的重视。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,从目前代下单服务的交易环节来看,法律关系是较为复杂的。“不是消费者本人和商家建立购买的合同关系,而是代下单的机构或个人和商家建立消费合同的关系。一旦出了产品质量的纠纷,包括售后服务的问题,只有通过代下单的机构或者个人去维权。消费者直接去找商家,商家可能是不认的,维权显然就会增加程序上的麻烦。”
好在目前,第三方交易平台已通过风险提示、锁定货款等方式,在一定程度上保障“代下单”的资金安全。陈音江提醒消费者,应谨慎对待打折力度过大的商品,除非消费者对下单商家和所购买产品的品质有十足的把握,慎重选择“代下单”的销售模式。
陈星源
标签:
下一篇:最后一页